唇音 p ph b
p 国际音标[p]。 是个不送气的清音,等同于法语的p、普通话拼音中的b。 它是“帮”这个字的声母。“宝” “贝”“八”这些字的声母都是p。例字: 帮 paon44
ph 国际音标[pʰ]。是p的送气清音,等同于英语和汉语拼音的p。 它是“破”这个字的声母。例字: 扑 phoh43
b 国际音标[b],是个浊音,等同于英法语的b。而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素。比起普通话拼音中的b(清音),在发音时会明显感觉到喉咙的震动。例字:旁 baon223
唇音 p ph b
p 国际音标[p]。 是个不送气的清音,等同于法语的p、普通话拼音中的b。 它是“帮”这个字的声母。“宝” “贝”“八”这些字的声母都是p。例字: 帮 paon44
ph 国际音标[pʰ]。是p的送气清音,等同于英语和汉语拼音的p。 它是“破”这个字的声母。例字: 扑 phoh43
b 国际音标[b],是个浊音,等同于英法语的b。而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素。比起普通话拼音中的b(清音),在发音时会明显感觉到喉咙的震动。例字:旁 baon223
转自<名城苏州网站>-http://www.2500sz.com/
基督教在苏州的传教活动,约起于同治六年(1867),传教者有长老会的史密德、马维廉,内地会的戴德生等,惨淡经营,遂获成效,入教者日多。光绪六年(1880),在苏州的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潘慎文、费启鸿等用苏州方言译成《新约全书》在上海出版。但这并不是最早的苏州方言译本《圣经》,据顾长声《〈圣经〉中译本版本简介》等介绍,苏州方言译本《圣经》,不像其他方言译本那样有中外文对照,而只有中文,光绪五年(1879)出版《福音书》和《使徒行传》,十八年(1892)出版《新约全书》,三十四年(1908)出版《旧约全书》。据说,苏州方言译本《圣经》的版本约有七种之多。
转自<名城苏州网站>-http://www.2500sz.com/
胡适在《吴歌甲集序》里谈到吴语文学时,这样写道:“介于京语文学与粤语文学之间的,有吴语的文学,论地域则苏、松、太、杭、嘉、湖都可算是吴语区域。论历史则已有三百年之久。三百年来凡学昆曲的无不受吴音的训练;近百年中上海成为全国商业的中心,吴语也因此而占特殊的重要地位。加之江南女儿的秀美久已征服了全国的少年心;向日所谓南蛮 舌之音久已成了吴中女儿最系人心的软语了。故除了京语文学之外,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了。”
转自<名城苏州网站>-http://www.2500sz.com/
方言和戏曲声腔流派有密切关系,我国地方戏曲可分昆腔、高腔、梆子、皮簧四大类,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歌舞和小调,其中任何一种声腔从起源地流传到另一地,往往结合新地的方言和音乐成分而发生衍变,造成一种声腔的新派别。昆腔在其他地方的流传中,则比较保守,王骥德《曲律》说:“昆山之派,以太仓魏良辅为祖,今自苏州而太仓、松江,以及浙之杭、嘉、湖,声各小变,腔调略同,惟字泥土音,开闭不辨。”“然其腔调,故是南曲正声。数十年来,又有弋阳、义乌、青阳、徽州、乐平诸腔之出,今则石台、太平梨园几遍天下,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。”
昆腔是建立在吴语基础上的。吴语的音乐性物化为声母、韵母以及声调的极其丰富,与北方方言不同。吴语保留着全浊声母和尖音,保留着许多单元音,尤其在声调方面,不仅保留着全套入声字,而且平上去入各分阴阳,原则上具有八个调类。吴语的语音特点决定了南曲缠绵婉转的整体艺术风貌。而吴语区域几乎是百里不同音,小方言种类之繁多又导致南戏声腔杂沓纷纭,乃至地方小戏种遍地开花。
转自<名城苏州网站>-http://www.2500sz.com/
苏州方言的文化延伸,构筑独特的苏州文化景观,在歌谣、戏曲、小说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得到深刻的反映。胡适在《吴歌甲集序》里谈到吴语文学时说:“吴语文学向来很少完全独立的,昆曲中的吴语说白往往限于打诨的部分,弹词中也只有偶然插入苏白,直到近几十年写倡妓生活的小说,也只有一部分的谈话用苏白,记叙部分仍旧用官话。要寻完全独立的吴语文学,我们须向苏州的歌谣里寻去。”
苏州方言词语非常丰富,它的常用词语、熟语和谚语,叶祥苓编纂的《苏州方言词典》、闵家骥等编纂的《简明吴方言词典》、吴连生等编纂的《吴方言词典》以及《苏州市志》第五卷《方言》等,收录了不少,《中国谚语集成·苏州卷》更将苏州谚语作了类编。值得一说的是,苏州谚语有一个重要特点,其中不少具有风物特色和历史因素,因此,在不熟悉苏州历史环境的人听来,是不会明白的,这可以举些例子:
“苏空头”;“冷水盘门”;“真剑池,假虎丘”;“玄妙观里看大水潭”;“葑门老乡绅”;“吃茶三万昌,拆尿牛角浜”;“吃煞临顿路,着煞护龙街,晒煞十全街”;“走煞护龙街,吃煞玄妙观,饿煞仓街,着煞旧学前”;“到了香花桥喊冤枉,来勿及哉”;“到仔香花桥,懊恼来不及”;“先有寒山寺,后有姑苏城”;“南濠采子北濠灯,城门洞里轧煞人”;“九都十三图,五人之墓擘对过,黄墙头里是老家里”;“西园去看娘舅”;“关上二小姐”;“枫桥塘上听米价”;“六门三关遂打过”;“横泾烧酒有花头”;“善人桥桥善人不善”;“木铎巡检司,吃粮勿管事”;“横泾粪桶”;“懊佬黄石桥”;“赤脚荷花荡”;“上方山阴债还勿清”;“静静落,虎丘塔”;“黄埭娘姨”;“荡口大姐”。“一口想吃尽胥江水”;“苏州人杀半价”;“长洲勿让吴县”;“上塘求雨下塘落”;“火烧南濠街,带脱小邾弄”;“阳山高高高,勿及穹窿半脊腰”;“破是破,苏州货”;“狮子回头望虎丘”;“六门三关五钟楼,七塔八幢八馒头”,“一朝三阁老,呒不一个生母是正夫人”;“商量北寺塔,兜转六城门”,“白相玄妙观,钉钉石栏干”;“货比铜钿硬,难逃浒墅关”;“老来自有普济堂,吃着何必看来方”;“乖乖乖,观音山上买木杌柴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