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 冻疮

西部、南部说“冻瘃”,东部、北部有“死血”的说法。

西山三个乡说“冻疮”在全区比较突出。

望亭乡把已破的叫“冻瘃”,未破的叫“死血”,冻疮初起时皮肤红肿发痒,又称“死血痒”。

胜浦乡把生在手上的叫“冻肿”,生在脚上的叫“死血”,因患处不同,用词有别。

查看城乡系列的资料来源

发表在 城乡差别系列 | 标签为 , , , | 留下评论

012读 重庆检方称因证据存在疑点撤回对李庄漏罪起诉(节选)

Step1:读书慢速版(用苏州方言读书面文章)

22933分,法庭宣布休庭,表示将对公诉方提交的书面撤诉申请进行审查。

经过近一小时休庭后,1021分,法庭对李庄涉嫌辩护人妨害作证罪案继续开庭。法庭宣布,合议庭评议后认为,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判决宣告申请撤回起诉理由成立,依照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<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>若干问题解释》相关规定,法庭裁定,准许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。

继续阅读

发表在 苏州话读文章 | 标签为 , , | 留下评论

20 疟疾

苏州城区和东部都说“岳[ŋoʔ]子”,“岳”是写同音字,本字当为“疟”,怕写了“疟”字反而把语音特征掩盖起来。“发岳子”的“发”读音也比较特殊,由清音声母[f]改读浊音声母[v]。“发疟子”读为“乏岳子”[vaʔ ŋoʔ ʦɿ ]。

说“冷热病、半日子、三日头”,那是根据病情而言的:发作时往往先冷后热,半天就痊愈了,常常三天发一次。如果天隔天发疟病,那还是“隔日子”的说法,天天发作,就叫“日日子”。

说“老鬼三、老生活、老实头、老毛病”等,多少还带有一点迷信色彩,总认为害这种病是碰上子“鬼”,为了讳言,才有以上种种说法。

查看城乡系列的资料来源

发表在 城乡差别系列 | 标签为 , , | 留下评论

19 筷

苏州城区和靠近城区的十来个乡说“筷儿(原文为筷五,本站改,下同)”,其他地区大都说“筷”、

“筷儿”说“儿”读[ŋ],轻声。另外城区还有“小娘儿”“囡儿”的说法,足见“儿”是儿化的标志。

西山三个乡说“筷子”,在全区比较突出。

北部有几个调查点还有“打嘴棒”一说,那已经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,不是一般用例。

查看城乡系列的资料来源

发表在 城乡差别系列 | 标签为 , , | 留下评论

18 短裤

“裤”说“裈”[kuən](《广韵》平声魂韵古浑切:“~,亵衣。”)是比较古老的说法。苏州城关也有少数老人把“短裤”说成“侏裈头”的,不过“裈”改读[kuø]。

“侏裈(头)”跟现在的西式短裤不同,腰身肥大,长及膝盖。农民耘稻时都穿这种裤子。现在这种裤子年轻人早已不穿了,因此,“半裈”、“侏裈(头)”、“结裈头”等说法对年轻人来说已经觉得很陌生。

查看城乡系列的资料来源

发表在 城乡差别系列 | 标签为 , , | 留下评论

17 棉袄

苏州全区的说法比较一致,只有东南角上十余个调查点有不同的说法,那是受邻县昆山、吴江方言的影响。

少数调查点说“布袄”,我问发音合作人,如果棉袄的面子和里子都用绸子缝的,是否还说“布袄”。他们说仍旧叫“布袄”。

“棉”原来读[miʅ],但在“棉袄”这个词中,“棉”往往变读成[mi]。

查看城乡系列的资料来源

发表在 城乡差别系列 | 标签为 , | 留下评论